林德韧专栏:2017,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产业

2017-02-05 观点林德韧

林德韧专栏:2017,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产业

  

过完了年,大家胖了么?


在北京度过了鸡年最开头的几天,推着婴儿车漫步在空旷的北京城,突然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在某种视角下,北京还是很美好的,这个时而安静时而喧嚣的庞大城市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正如这个恢弘的时代,每踏一步,都在书写一段新的历史,这是前人从未有过的一段历史——而体育产业,就仿佛一片凝聚着时代精髓的雪花,在纷纷扬扬的变革中,焕发着自己的魅力。


2016年对于中国体育产业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年末,我从政策、资本、市场这三个角度入手写了一条总结文章,其中一段写道:中国体育产业在这一年进入调整期,各个方面操盘者和从业者,都在狂奔一阵后渐渐冷静下来,摸索新的发力点和平衡点。政策向深度延伸和细化,资本向更广阔的领域布局,而整个市场,也迎来了看似不够“火辣”,但更加“真实”的热度。


是的,整个2016年,是中国体育产业从蒙眼狂奔慢慢回归到脚踏实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必然的,毕竟,再强悍的政策也需要老百姓真正竖起大拇指才算数,再牛逼的故事也需要能挣到钱(而不是烧完融资拍拍屁股走人)才能继续下去。体育产业风口上,猪飞到了天上,这一段时间,是给猪们长上翅膀进化成鸟的时间,时间不长,等风口过了,翅膀没长好的就会掉下来,而且,会摔得很惨。


在体育产业领域,2017年的1月发生了很多大事,姚明的“被主席”、中体的“接盘侠”、乐视的“融资门”都掀起了阵阵舆论波澜,尤其是总局新任局长的新年贺词,更是透露出了体育管理部门在新的一年的改革决心。体育圈里有一句话,叫做“一年之计在于冬”,原本指的是竞技体育的冬训是提升成绩的关键,而对于中国体育产业来说,这个不平凡的冬天注定预示这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2017,我们有可能见证更多的奇迹,成为更多历史级事件的传播者和记录者。

林德韧专栏:2017,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产业


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口,新的业态频频出现,新科技将世界变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无限多的可能性,从中也催生出了大量的新兴产业,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们措手不及,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蕴含无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隐藏着无数的陷阱。在过去的2016年,有的体育产业从业者找到了发展壮大的路,也有的从业者败于主观或客观的条件,大浪淘沙,在2017年,谁是“真金”谁是“镀金”,我们会越看越明白。


每个体系都是复杂多元的,拨开纷纷扰扰的迷雾,回到最初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产业?


说到底,体育是手段,经济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具体说来就是两个: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第一点,我们需要我们的体育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尽快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育潜在的消费市场,让更多的人从根本上说,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人群的大小,决定了中国体育产业最终规模的大小。


对于第二点,我们需要我们的体育产业的落地到基层、落地到社区、落地到线下,毕竟增强人民体质不是看两场NBA看两场英超就能解决的,对于老人、孩子、成人们多样的健身需求,我们需要体育产业来解决锻炼人群对于场地、器材、服务的越来越高的需求,这也是体育产业下一步的动能。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情怀的问题,有人会说,做体育产业的,想赚钱就可以了,什么情怀不情怀的先放一边,我倒是觉得,还是要不忘初心,不要忘了我们心底最善良朴实简单的愿望,单谈情怀成不了事,但不谈情怀一定成不了大事。


2017年的开篇,寄语中国体育产业,希望在这个历史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都能够走得顺利。


祝同仁们新的一年都有新的收获,一起加油!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林德韧专栏:2017,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产业


作者简介:林德韧,参与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数十项国际、国内赛事现场采访报道,从2015年开始进行体育产业深度调研。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