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之殇,国球盛名下的冷寂

2016-01-26 观点里约里奇

乒超之殇,国球盛名下的冷寂

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将乒乓球视为第一运动,而其他国家则是足球、篮球、橄榄球、板球等,这种情况下,乒乓球对体育产业的贡献却可以忽略不计。

几个月之前,有16年历史的乒超联赛做出市场化尝试,首次将联赛权益在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挂牌,起价3000万元,但却无人问津。最终,只得在开赛前夕以三折价将赞助权益卖给了天津权健集团。

而几年前曾经“裸奔”的中超联赛却获得了2015赛季1.5亿的冠名费,是乒超联赛的10倍以上。

在资本市场上的“国球之争”,乒球近乎完败。

相比“谁是国球”的口水战,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让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乒乓球为“五万亿”做出更多的贡献。

特殊的“国球”

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的“国球”,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作为舶来品,乒乓球进入中国普罗大众的生活仅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在50年代前辈容国团夺冠之后以及“乒乓外交”的实施确立了乒乓的国球地位,乒乓球被赋予了更多爱国主义色彩。而黄种人的身体特质甚至儒家文化的熏陶使得国人非常适合打乒乓球。加上所需体育设施简易占用空间小,乒乓在70年代比篮球、足球等运动更广泛地流行开来。

乒超之殇,国球盛名下的冷寂

相对于橄榄球之于美国、冰球之于加拿大、板球之于印度,乒乓球之于中国似乎有更多的政治色彩和时代印记。

拥有传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

“还有人看乒乓球吗?”

这是我一位90后朋友问我话。其实想必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认为乒乓球在几十年的变革中,虽然打法技术的进步使得观赏性有所提高,但至少对年轻人来说,带来的感官刺激远不如一个令人血脉喷张扣篮。

诚然,乒乓球作为一种非团体、非对抗运动,比赛的结果更多取决在技术水平上而不是战术变化上。而中国作为传统乒乓王国又将技战术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扼杀了体育赛事中最关键的因素——悬念。

然而这并不妨碍刚刚结束的苏州世乒赛以4.5亿的受众创下乒乓球赛事受众人数新高。据CSM媒体研究公司统计,中国选手马龙与方博进行的男单决赛,该场比赛共有4000万人次收看,也让其成为今年中国境内收视人数排名第四的单场赛事。而开赛前1周,世乒赛门票就都已基本销售一空,女单比赛从正赛第一场到决赛票更是一票难求。

由此可见,乒乓球作为“为国争光之球”的传统还在延续。

雄关与漫道

耐人寻味的是,整体水平不输世乒赛的乒超联赛却得到了极少的关注。

根据统计,乒超联赛场均观众仅1000多人,票价在30元左右。甚至在很多时候俱乐部比赛球票必须要通过内部消化,遇到冷门比赛更需要组织观众或学生去现场观赛。由于门票收入微不足道,主场所在市场的规模、消费水平显得不那么重要,为了降低成本,不少俱乐部将迁至中小城市这造成了影响力和广告效益的弱化,赞助商意愿一降再降。

作为一个集中当今世界最顶尖选手的联赛,乒超联赛极高的球星资源集中度甚至令欧洲五大足球联赛都望尘莫及。并且,它还坐拥着世界上最大的乒乓观众市场。然而当今世界最高乒乓球竞技水平的职业联赛,却还在等待着那个理想合作伙伴的出现。

乒超之殇,国球盛名下的冷寂

▲《体坛周报》中国10大最具品牌价值的体育赛事。

根据《体坛周报》的估算,在竞技水平上远低于乒超联赛的中超联赛和CBA联赛在赛事品牌价值上大大超过乒超联赛。

除了乒乓项目本身原因之外,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乒超联赛在运营和相关体制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在打造明星队员方面,乒超联赛做得很不力。如腾讯体育所说,乒超联赛乒超俱乐部的利益和话语权仍然很低。鲁能队的孙建表示, “现在像张继科这样运动员的肖像权还是在乒羽中心手里。一场活动,如果有国手参加,活动收入45%是归乒羽中心所有,15%上交国家队,队员可以留下15%,俱乐部的收益只有25%。”

而前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也曾直言中国球员不够“活泼可爱”,不仅是在场上,在场下也缺乏个性特征。

另外,乒羽中心二部部长卿尚霖直言乒超联赛与国家队比赛的矛盾与纠结一直存在,“比赛的时间、运动员要兼顾国家的任务,还要代表俱乐部比赛。比赛赛制赛程已经安排好了,但是兼顾国家队的比赛,不能出战乒超比赛。”

他山之石

不少学者都将乒超联赛与NBA联赛进行对比,学习NBA联赛的运营与营销。但笔者认为,实际上乒超联赛更应借鉴IPL(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改革创新经验。

板球作为印度的国球,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而IPL在2008年创立之后,主办方就对板球运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中包括改革规则、提高商业化程度、加入娱乐元素等。

传统的板球比赛往往要进行2-3天,最后还可能由于天气原因出现乏味的无结果比赛(No results)。因此,联赛主办方将赛制改为Twenty20赛制,将比赛时间精减到适合转播的3小时,并且在观赏性上有很大的提高。

IPL也进行了球队的缩减,进行公开拍卖。IPL将原有的26支板球队缩减为8支。最终8支球队以7.24亿美元的总价售出,买方包括印度首富穆克什、印度水泥大王斯里尼瓦桑以及传媒大王默多克等。随着球队私有化,以及高额奖金的诱惑,各大球队进行了“军备竞赛”,花重金吸引世界球星。联赛的竞争性商业性大大增强。

IPL也在宣传策略方面,做足了功课,玩转明星效应。在联赛的宣传中大量使用了出自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明星,以“板球+宝莱坞”的号召力拉拢了不少年轻观众。

这些举措使得印度板球联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联赛品牌价值提升到40亿美金,甚至超过了世界杯和奥运会,仅次于NFL高居全球第二。在2008年印度板球联赛中,平均现场观众高达40000人,球员的平均年薪高达2670万人民币。

迈步从头越

从IPL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乒超联赛也必须坚定地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然而主办方方面似乎有所迟缓。所幸,业界也不乏勇敢的探索者。

根据东方早报的报道,曾经的奥运冠军陈静以个人身份买下乒超俱乐部经营,无惧一年500万元的投入。在陈静看来看来乒超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她的公司正在打通俱乐部、乒乓培训、赛事策划推广以及球员商业开发的产业链。

“体育产业这部分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想要更深入,就要投入到职业联赛中。虽然如今的联赛并非完全市场化运营,但是我看好这个市场,未来乒超走企业化的管理是必然的一条路。”陈静说道。

而《乒乓世界》杂志认为,“如果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能按照市场规律成立真正的‘乒超公司’,将中国乒乓球协会的有形、无形资产与各参赛主体俱乐部的资本投入结合起来,搭建股份制公司的经营结构,固定各俱乐部赛会主场,彻底改变‘翻牌俱乐部’被动经营模式,使参赛俱乐部的主场固定下来,培养俱乐部的球迷主体,那乒超联赛就不愁可持续发展的好景观”。

学者何元春提出五点建议(1)维护赞助商权益,寻求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俱乐部主场运作的经费投入;(3)进一步完善球员转会制度,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4)相对固定赛制安排,科学谋划赛制规则;(5)完善球员、教练员收益分配制度,推动俱乐部规范化建设。

结语

根据相关资料,中国每年在乒乓项目上投入的资金达到5亿元以上,虽然在竞技成绩上的长盛不衰,但是在产业价值上的创造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乒乓仍处在职业化的阵痛期,赛事的观赏性、商业性和互动性未能提升,并未摆脱“政治球”的体制束缚。

而在推动足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也许国乒的色彩会被弱化,联赛的声音会被强化。笔者衷心希望,乒乓运动本身的纯粹性会被唤醒,乒超市场本身的开放性会被激发,为五万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王旭. 对中国乒乓球竞赛市场未来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徐金陆.李浩松.郭锐.中欧乒乓球俱乐部联赛运营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

杨胜利.对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市场开发的研究[期刊论文].武汉体育学院报.2007:11-14.

标签
里约里奇
  • 205

  • 文章
  • 107958

  • 阅读量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里约里奇
  • 205

  • 文章
  • 107958

  • 阅读量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