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体育综艺泼一盆冷水

2016-05-31观点辰霖

作为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产业观察者,我看到近期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十分抓人眼球。


一,我关注的许多微信公众号里,较有代表性的娱乐大号频率更高地推送了若干体育产业和体育综艺的文章,言必称“五万亿市场”、“粉丝经济”、“投资风口”、“爆款”、“泛娱乐体育”等,将娱乐业的概念信手拈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从《来吧冠军》到《女神欧洲杯》,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的体育综艺据说有近20档,让奥运体育大年变为了“体育综艺年”。三,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体育整体处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初级阶段,每个人都意识到泡沫的存在,但没人知道到底有多泡沫。


黎瑞刚在博鳌说:“任何一个行业适度泡沫都是有价值的,泡沫本身代表这个行业的一种关注和信心。”懒熊体育创始人韩牧发文说:“体育看上去病了,忽悠者太多。”当然,作为业内人士他还是要补一句“这是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现今发生在中国的sports entertainment fever?


先从这个时代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综艺说起。稍微正常的一点的分析都止步于呼唤体育综艺的“头部内容”、“IP”,似乎这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那个“东风”。然而,这不是东风,仍然是迷雾。例如从收视上表现不错的《来吧冠军》,其制片人章碧珍接受腾讯娱乐访问时说:“《来吧冠军》是将体育节目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综艺化。通过各种道具和游戏规则抹平了明星和世界冠军之间的差距,造成不平等对抗引发出一种综艺元素。做到老少皆宜,一定要有全民狂欢娱乐性,同时又保留体育节目原有的机位设置、明星效应、悬念和意外,这个节目就好看了。”我默默地划下重点:“综艺化”、“全民狂欢娱乐”。当我看到何炅将T-Mac念成“踢马”时,看到贾乃亮拿着搓衣板拦李娜的网球时,看到Ella勉强地佯作挑衅以及生硬地制造笑点时,看到苏炳添拉着黄包车展示速度和力量时,便由衷地感到尴尬与不适。


我意识到这是综艺,是披着体育外衣的综艺游戏。很难想象,外国会有任何综艺节目让尤塞恩•博尔特拉着黄包车跑步,他的双腿是地球上最宝贵的,比大熊猫还珍稀,万一受到一点伤呢?


这就是我们的市场对体育的认知、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有人可能会反驳:“综艺就是制造快乐嘛,那么认真干嘛?”是的,综艺确实需要制造快乐,但每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域,其内核都是严肃的,皆在讲述一个使人回味和思索的故事,皆有价值观的表达,绝非仅止于游戏和娱乐。


wKhTglcv0MgEAAAAAAAAAAAAAAA767.jpg

苏炳添参加综艺节目 图片来自新华网


于是自然地引申到另一个话题,我们的体育文化是什么?我们真的有体育文化吗?一再听业内人士强调,并且我也非常认同,体育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福布斯2015年收入榜单里,顶尖的男运动员是全面超过好莱坞男星的;顶尖的女运动员与好莱坞最赚钱的女星不相上下。而在中国,除了姚刘李时代,娱乐明星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运动明星。每个人的休闲生活里,娱乐几乎占了大半,我们没有一到周末全家看球赛的习惯,我们的体育人口比例仍然很低,我们有许多全国人民共知的娱乐大明星,却鲜少有人知道姚明、刘翔、李娜以外的体育名字。


2015中国体坛最大的收获是宁泽涛,是苏炳添和男子4×100米接力,他们分别在游泳和田径这两个主流大项取得了突破。根据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所提供的数字,北京田径世锦赛上,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收视率是3.88%,2015全年,央视体育频道收视率最高的一场比赛是8月30日举行的世锦赛男子跳高项目的比赛,达到了4.25%。


从而我们需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体育的本质?什么才使体育能够触达人内心最深处的悸动?不外乎是挑战自我,挖掘身体蕴藏的潜能,在每次训练、每个动作中与自己对话,是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无论男女,我们惊叹于宁泽涛所拥有的俊朗面容及完美身材,学会欣赏他每一下划水、摆腿的美感;我们惊叹于苏炳添和男子接力组合为黄皮肤人种所作出的卓越突破,学会欣赏苏炳添在男子百米决赛跑道上与这个星球最伟大的短跑传奇互相竞技的步伐和节奏。


上述这些,展示了竞技体育纯粹和极致的魅力。


10498707538795027630_11n.jpg

2015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 图为宁泽涛获奖


同时,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无法割裂。到2020年,我们国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了贫困和温饱,并有更多的人进入城市,而经常性的、更为细致和专业的运动健身,无疑是现代城市社会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正如张斌在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开场白所说,“体育不仅是世界冠军和世界记录,更是生活方式,是文明的基石,是人类共同的幸福目标。”


总结我的观点,现有的体育综艺制作费高企、明星扎堆无法掩盖体育专业精神的缺乏和综艺叙事能力的苍白。即使里约奥运会又有新的明星涌现,很快,市场仍旧会发现体坛明星被消费尽了,而游戏类综艺模式的低幼化更使所谓体育综艺难以持续资本投入与内容产出的不均衡,是中国体育综艺无法回避的短板。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的“产”、“业”之辨言犹在耳,关心和支持体育的人应当正视现实,尊重规律,而非以炒股的心态“炒体育”。


体育综艺和体育产业的问题主要在于,热爱不多而泡沫太多



标签
辰霖
  • 1

  • 文章
  • 20408

  • 阅读量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辰霖
  • 1

  • 文章
  • 20408

  • 阅读量

作者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